目前分類:台客文康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晚與久未見面的小草吃飯,


餐中聊到近日逛書店所看到的新書,


其中 小草找了一套三冊珍貴的記實攝影書。


書匣封面。


其中有幾張秋瑾葬禮的照片,


是我最驚訝的,


從前只在課本裡讀到的竟然有照片!


有八國聯軍的照片、慈禧太后出殯、袁世凱、清庭重臣等等....


 


還有古老刑罰「凌遲」可能是最後一場處決的連續照片,


看的讓人驚心動魄(決定不買此套書,因為對心臟不太好!)


 


10月13日去逛台大附近的秋水堂,


看到這套書還有兩套,


於是老毛病又犯,


經過十幾分鐘的挑選,


書匣完整沒有撞凹、書本的膠裝整齊、書沒有折到....呃!凌遲!


算..算了....


又把它放回書架上。



書匣背。














莫裏循眼裏的近代中國:清晰地再現清末民初的風景
中國網 | 時間: 2006-08-11  | 文章來源: 中華讀書報

    《莫裏循眼裏的近代中國》(三冊分別為:目擊變革/北京的莫裏循/世紀之交的戰亂),沈嘉蔚編撰,竇坤等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288.00元  


    《莫理循眼裏的近代中國》的最大特色,不在於內容的豐富,而在照片清晰度高。以莫理循對收藏的強烈嗜好,對藏品的務求其全,他的照片收藏一定比我們見到的遠為豐富。這 裏姑且提出一條可能的思路,供有心人繼續搜尋。


    莫裏循(G.E.Morrison,1862~1920),澳大利亞人,曾任《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1897~1912),中華民國總統政治顧問(1912~1920)。他居住北京達20餘年,親歷了近代中國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他的大量報道、通訊與日記成為研究這一段中國歷史的重要素材。他身後留下的圖片資料約3000餘幅。


    每個人都是歷史的過客,今天的我們一如歷史上的蕓蕓眾生。同樣,所有的往事都是逝去了的風景,悲壯或纏綿,只是前人體驗過的前塵舊影,倏忽如風,流逝如水,借助於文字、口傳、圖片流傳了下來,為今人所知,被後世理解。每個時代都需要歷史學,它幫助今人讀懂未曾親歷的“天寶遺事”,將我們的所作所為留給下一代人去無窮回味,人類的活動軌跡因此連綴起來,形成代代傳承的歷史文化。


    與文字資料相比,照片的歷史很短。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發明了攝影術。18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外國人從政治、經濟、宗教等多方面介入中國社會,攝影術隨之傳了進來。1895~1911年,中國各種世情風物相繼進入攝影鏡頭,從軍機大臣到僕役走卒,從新疆天山到雲南西藏。有記載說,中國早在1844年就有了照片,是一位法國人為兩廣總督耆英拍攝的,但那是個別人的個別行為,不代表一個時代的開始。影集《莫理循眼裏的近代中國》時跨清末和民初兩個階段,主體內容是1894~1911年的中國印象,這是中國攝影的早期。這個時期大部分照片是外國人拍攝的。中國的照相館經營者和某些新聞記者也拍攝照片,但他們人數不多,所拍照片內容也較為單調。


    將歷史照片編印出版給普通人欣賞是最近十幾年的事,始於1990年代中期中國人的“讀圖時代”。讀圖不限於史圖,史圖只是各類圖片中毫不起眼的一種。到了1999年,時值“世紀之交”兼“千年之交”,大量懷古之作應運而生。舊照片以其記錄歷史瞬間的真切,惹動人們懷舊的濃郁情結。新世紀初始,編印歷史照片已成為中國出版界的一個現象,至今綿綿不絕。若遇“歷史上的今年”的重要紀念,舊照片的翻印出版便高潮迭現,如2005年即達百部或更多。拋開其中粗製濫造者不提,十幾年來希望出精品的出版家不在少數,但苦於找不到好照片,誤以為清代照片年代久遠,存世者不多,於是發現舊照片便匆匆翻印,讀者看到的多為未經鑒別選擇的粗品。


    《莫理循眼裏的近代中國》是十餘年來內地出版的歷史照片中為數不多的好書之一。筆者意中的好,有三個缺一不可的標準:一、題材有意義,不嘩眾取寵,不迎合鼓噪低俗趣味;二、所選照片大部分是今人未曾發表過的,並且整體上是清晰的;三、書籍印刷裝幀精美。這些標準,《莫理循眼裏的近代中國》無一不備。其核心是第二項。這涉及去何處找照片,怎樣編照片兩個問題。


    中國早期的照片大部分是外國人拍攝的。《莫理循眼裏的近代中國》匯聚了500張清晰的照片,在同類出版物中獨樹一幟。這不能不歸功於編者在澳大利亞的米歇爾圖書館發現了莫理循的照片藏檔,一個在華生活20多年的外國記者留下的遺產。發現莫理循是找對了路徑,但只是條條大路中的一條。晚清來華者盈千累萬,留下照片的不只是莫理循一人,也絕非米歇爾圖書館一家。當時的照片主要以兩種形式留存於世:或原照保留在來華者母國的檔案館、圖書館或各種私家檔案中;或照片的拍攝者當年就發表了自己的作品(刊登在當時外國和中國的期刊中,作為即時消息的配圖;附載於他們個人的著作中作為插頁,或提供給為他們寫傳記的作者,這些照片大多數是很清晰的)。今天,到外國檔案館去尋找晚清照片需要遠渡重洋,而尋求第二種形式的照片無需跨出國門。此外,中國的檔案館、圖書館和資歷較深的出版社也有可能是晚清照片的重要收藏單位。例如,商務印書館在清末出版過中國名勝照片集,再版過日本出版的日俄戰爭的照片集,其麾下的《外交報》1902年就開始發表照片,是中國報界刊登照片的先行者,它主辦的重要期刊《東方雜誌》自1904年起,幾乎每期都發表照片,是清末發表照片時間最長的期刊。商務印書館既經營過這些業務,似應有底片或照片原件留存,它當年的出版物則廣布於今日中國的各圖書館。


    《莫理循眼裏的近代中國》的最大特色,不在於內容的豐富,而在照片清晰度高,除了慈禧出殯等少數幾張外,全書500張照片幾乎張張清晰,頗為符合編印歷史照片的美學原則。



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6-08/11/content_7069925.htm



書匣封底。


    一部優秀的歷史照片集,如果要讓人喜愛,首先要給人美感。模糊的影集猶如錯字連篇的文章,令人難以卒讀。歷史之於社會人生,除了通常的教育和借鑒意義外,還在於它本身的美。人之喜歡歷史,是喜歡一種境界,從史學中讀出古人的生命,猶如從文學中讀出藝術的美,在天空草地波濤山巒中領略到自然的美一樣。抽去了美,歷史可以教訓人,但讓人喜歡不起來。舊照片是一種歷史構圖,遠比文字形象鮮明,其畫面之“美”與“醜”是一目了然的。醜不是指照片的內容,清晰是美的前提。


    現今存世的晚清照片是非常豐富的。舉例來說,1905年上海有正書局出版了兩部影集,一為《庚子義和團照相》,一為《中國名人照相全冊》,前者收錄了“義和團當時種種之形狀,自起事以至破京城及各處戰爭均極全備”,後者為光緒朝31年間(1875年至1904年)忠奸名臣集大成者。這是100年前出版界的見識和膽略。晚清照片之存世者,筆者估計至少有1500人的照片,其中包括政治、經濟、教育、新聞、出版、科技等各界名人的肖像,1894年以後的歷次重大歷史事件(例如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0年的義和團和八國聯軍戰爭、1904年的日俄戰爭、1911年的辛亥革命),各省現存和已消失了的風景名勝,如杭州的雷峰塔,東方威尼斯蘇州的鄰水人家,綿延千里的長城等。


    以晚清照片的豐富性推之,《莫理循眼裏的近代中國》的內容就顯得不夠豐滿了。雖然不可能要求在一本書裏盡現晚清照片之風采,但以莫理循的經歷、興趣和足跡所至,我們有理由期望看到一個更廣闊的晚清社會,但以目前所見,本書離這個期望尚有差距。莫理循照片藏檔應該是個豐富的寶庫,而《莫理循眼裏的近代中國》與之有差距,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本書沒有包括莫理循考察西北諸省的照片,如編者所說,將來莫理循的西北行影集出版後,將與此書並為合璧,風俗景物的篇幅會大大增加;二是原照收藏單位把照片藏檔拆散了,重新分編,編得並不合理,且大部分照片又沒有說明,編者很難識別和使用。除此之外,一個更大的可能性在於,米歇爾圖書館的莫理循照片藏檔本身是不完整的。莫理循是長期留居中國的新聞記者,感興趣的事物很多,一定拍攝過許多照片,並且應該是仔細收藏的。他是一位認真的收藏家,1904年時僅中國的報刊就收集了一百幾十種。這是個令人驚訝的數位,因為當時中國所有已出版過的報刊不過四五百種。1905年,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重金收購,務求將中國所有的新報舊刊羅致一份。筆者相信,以他對收藏的強烈嗜好,對藏品的務求其全,他的照片收藏一定比我們見到的遠為豐富。這裡姑且提出一條可能的思路,供有心人繼續搜尋。


    編印歷史照片,應該包括三種內容:人物、事件、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以往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歷史事件上,對於歷史人物和風土人情注意不夠,其實不僅人物和風情,即使自然風光照片也是很重要的。它可供欣賞,也可說明歷史。本書所收秋瑾靈柩經過蘇堤第六橋的照片,顯示給人一座雜草叢生的橋,只有中間二尺寬的一條通道沒有長草,橋下是一片桑樹林,反映的是99年前西湖的荒涼,與今天繁花似錦的蘇堤判若兩地。前此,筆者曾見1909年出版物中白堤斷橋照片,同樣的雜草叢生。斷橋是白堤乃至西湖景點的中心,西湖是古往今來的風景名勝,但照片明白揭示,1907、1909年蘇白二堤是人跡罕至之所。此中緣由,留待史家解釋。照片不僅展現文字記載的缺失,而且為今人留下許多消失了的景觀。西人吉爾1909年出版其拍攝的100餘幅長城照片,與今人所見長城相比,不可同日而語。閱讀晚清20餘省的自然風光照,舊蹤難覓者比比皆是,千年古國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近100多年來破壞甚大,喪失極多。


    《莫理循眼裏的近代中國》是一幅清末民初的風情畫。那是個讓人心動的年代,是中國民主與科學的初始,兩千年專制王朝的輓歌。它離開我們剛剛一個世紀,挖掘和搶救影像資料並不困難,但時不我待。須知,在歷史照片中,不僅有世人想聽的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對於歷史研究而言,也許是除文字記載、地下發掘之外的第三種重要史料。以上兩端,無論哪項,都是當今史家的責任。(閔傑/中華讀書報2006年5月10日)


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6-08/11/content_7069925_2.htm

mirugu1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點圖就能看80部片子哦!


日據時代台灣影片 搶救重現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沉睡逾一甲子的日據時代老影片168卷、准演執照135件,最近在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及台南藝大努力下,重見天日,這是近十年來,台灣最重要的影片「出土」,70年前的老台灣終得再現!

三年前,台史博籌備處主任呂理政及台南藝大音像藝術學院院長井迎瑞獲知嘉義某收藏家手中有一批日據時代的老影片,這批影片含紀錄片、劇情片、教學影片及動畫片,幾乎全是易燃的硝酸影片,因私人收藏家的保存環境不佳致使影片嚴重損毀,但由於影片極珍貴,國內外有多個機構競相爭取,最後由台史博以200萬元台幣購藏,再由文建會補助上千萬元修補,昨天將這一年整修的成果,發表「南進台灣」等影片。

由日本官方拍攝的「南進台灣」,呈現了日月潭畔原住民婦女的杵音、台北州廳的街景、台南赤崁樓、安平的鹽田、嘉義的製材所、台灣最早的百貨公司、層巒疊嶂的玉山山脈、圓山神社、阿里山的神木等引人懷舊的風貌,內容雖不乏刮痕,卻以清晰而優美的手法呈現出70年前的台灣景象與台灣人民生活。邱坤良主委說,為了這批沈睡多年的珍貴史料,台史博委託台南藝大以兩年時間從鏽蝕的片盒取出發霉與斷裂的膠卷,手工逐格修復、拷貝再製,已復原出其中80支影片,預定在明年完成所有修復重任。

井迎瑞說,這次的影片出土再現了「台灣的影像歷史」,這批影片以現代化及國族建構為主軸,從中得以清晰看見日本人如何在台灣施行統治與教育。

此一計畫除將復原168卷影片(含35mm及16mm)黑白影片,尚將重製135件紙本准演執照,當年台灣總督府在影片通過電檢後發給「准演執照」,每部影片都配有准演執照就像影片的身分證一樣,台藝大以「120底片」(中型相機所使用的底片)翻拍與電子檔兩種方式重製,以確保永久保存。已復原的80支影片即日起將在台史博官網(http://www.thm.gov.tw)供民眾瀏覽。

文章轉自下列網址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3536295.shtml


GOD!!!讚!讚!讚!

mirugu1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李佳玲、 許旆誠、秦政德

2005 10月, 30多年無人居住許久的老公寓,有小樹和老房子有的木窗。2006 年夏天這棟夾雜在四平街市場與攤販小集的老公寓開始整修,拆掉格間後的「 南京大公寓」意外的高挑寬敞。在施工中的「 南京大公寓」裡所 發生的自由形式」,不在美術館、畫廊,要的是一場沒有策展長篇大論的文字描述作品、或是藝術導覽手冊的展覽,有的僅是 直接地藝術體驗、與藝術作品的感官互動、或是與藝術家現場交流。







李佳玲








 許旆誠

 秦政德















mirugu1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晚看了「綠」片算是首映吧!?
影片有幾段讓人看了會發笑,
是苦笑,
而且笑完還會流淚……
這部記錄片最成功的地方是點著歷史的引線,
打開我從未有的思考面。



放映完後有已成老阿輩的少年工及郭導演、貴賓的座談會,
大家一致的認同台灣人真是苦難啊,
先是給日本人騙,
然後是祖國、國民黨、共產黨騙,
接下來還不知道要給誰騙……
其實大家心知肚明,
只是不願承認罷!?




另外還有年輕的朋友看完後說:
很棒的片子,
這是過去他們所不知道的故事,
比較起來現在許多記錄片都太煽情了……




《綠的海平線》巡迴放映
http://www.quietsummer.com/Emeraldhorizon/

2006 | Video | 紀錄片 | Documentary | 片長63分鐘
官方網站 | www.shonenko.com 部落格 | blog.shonenko.com
導演 | 郭亮吟 製片 | 藤田修平 | 蔡晏珊 攝影 | 劉吉雄
配音 | 林 強 配樂 | Tibor Szemzo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募集8,000多名台灣少年志願前往日本海軍工廠生產戰鬥飛機。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在台灣、日本、中國等地,採訪了數十位當事人,搜尋珍貴的歷史檔案和影片,耗費四年時間製作完成。首次擔任紀錄片配音的音樂人林強,以他溫暖而誠懇的聲音,娓娓道來台灣少年工的故事……

紀錄片《綠的海平線》預計將從4月30日到5月底,在台灣北、中、南、東部地區,有16場的紀錄片放映會,其中10場導演將出席映會座談,並且會有多位元台灣少年工的阿公們與其家屬參加活動。

4月30日將在台北敦南誠品舉辦第一場公開放映會,誠摯邀請您來參加影片放映活動,並參與會後交流,一同分享台灣少年工的故事,也給予影片製作團隊一些鼓勵和建議!

期待這次的首映會讓這部沒有宣傳經費的紀錄片慢慢傳出去,由衷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和討論,讓大家一起分享台灣少年工的故事!

mirugu1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